經典教育與腦科學

經典教育與腦科學 楊叔子院士 節錄於楊叔子院士《力施詩教於未冠》一文

愛因斯坦說,知識是有限的,而藝術開拓的想像力是無限的。雖然,這句話包括經典本身蘊含的極為豐富的內容,當然還要會去想像。

美國科學家斯佩裏因研究人腦而在1981年獲諾貝爾獎。他發現左腦是理性腦,同邏輯思維緊密相聯繫,而右腦是感情腦,同形象思維緊密相聯繫,並且右腦的記憶量為左腦的100萬倍。後來,日本學者春山茂雄研究認為,左腦是自身腦,只儲存個人畢生經驗;而右腦是祖先腦,儲存了人類500萬年在進化中所積累的智慧,賦予人以直覺、靈感、頓悟、創意等,其信息量為左腦的十萬百萬乃至千萬倍以上,是人思維的“基礎軟件”。

自古以來,人類依賴右腦、依賴這個“基礎軟件”,依賴祖先積累下來的知識智慧,作為基本要素,才生存下來。而在現代,崇尚理性(主分析理性的記憶),高度推崇邏輯思維,實際上過於依賴左腦進行學習、思考、判別、決斷,遠遠未發揮人腦的功能。據研究,使用不到10%的腦力,還導致認知不全、不廣、不深,過分使左腦長期緊張,易於生病,加速衰老。當然,這決不是說,左腦不重要,邏輯思維不重要,右腦的精彩表演是基於左腦的充分動作之上的。邏輯思維是正確思維的基礎,形象思維是創新思維的主要源泉。

人的大腦是個整體,左腦與右腦不可分割,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、科學與人文也不可分割。可以說,人文不僅需要科學奠基,而且沒有科學基礎的人文,是殘缺的人文,人文中有寶貴的科學基礎與實質;科學不僅需要人文導向,而沒有人文內涵的科學,是殘缺的科學,科學中本身有豐富的人文精神與內涵,科學人文,彼此不同,和諧而為一體。“萬象紛然,參而不雜”。

傳統的經典教育,即強調理性的教育,又強調感性的教育,這是十分科學的、符合教育規律的。

從醫學上講,人的大腦有140億個神經元,每個神經元可同週圍的神經元發生聯結,一個聯結稱為一個“突觸”。每個神經元可以有數千個“突觸”,大腦可以有千萬億個即約1015個“突觸”。這些“突觸”同學習、記憶、思考等等有關。據研究,人的胚胎3個月時,已有神經元,但無“突觸”,而且新生的“嬰兒”,也無“突觸”,新生的猩猩有突觸,所以猩猩的新生嬰兒比人類的新生嬰兒聰明。人的嬰兒到了3歲時,“突觸”已形成75%,童年初期,感覺中樞成熟。童年期大腦發育最快,大體定型。青春期,邊緣系統成熟,並且重要的是,對大腦各部分徹底“修剪”,青春後期,額葉成熟。應指出的是,研究表明,人的一生,大腦神經元系統可以改造,即大腦可塑,可以不斷完善,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,可塑的難度也越來越大。

“幼而學,壯而行”完全正確!兒時所學所習,永遠難以忘卻。童年記憶的知識,養成的習慣、培育的感情,反映在大腦中與之相應的“突觸”可不斷生長、加強,以至於嵌入額葉,形成永恆和諧的聯結、永不消失的記憶。(中國的經典教育)“曲不離口,拳不離手”。確是不易的真理!對經典不斷重複學習,重複記憶,極有利於強化大腦中相應的“突觸”,有助於神經系統的發展,有利於額葉的成熟定型。(對古詩文的)學習有助於大腦的改造,有助於“突觸”的強化,讓中華古詩詞(文)大步走入中小學幼兒園!我們今天應如此強烈呼喚。我們清楚看到:幼兒是根本,童年是基礎,青年是關鍵,大了難改變。面對全球形勢,教育者應清楚看到:高科技及其產業是知識經濟的基礎,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;更應看到人文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,做人是人才的基礎,人格是做人的核心。我們還應該清楚看到的:教育應使左腦右腦並用,科學人文交融,而(經典)古詩文應占有特殊的地位,這將為貫徹中央全面素質教育的精神作出正確有效的努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南屯兒童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