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幼兒讀經」淺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東方人文兒童讀經班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鄧秀梅   按理講,兒童讀經是不分年齡層次的,教法也應是大同小異,何以要特別提出「幼兒讀經」做為專題呢?以我從事四年的讀經教學經驗來看,對於兩種層次的學生比較難以納入常態教學,一種即是國中生,另一種則是幼稚園的小朋友。前者由於功課壓力大,再加上十三、四歲的少年通常都有自己的意見,雖然他們的意見大部份是幼稚而不成熟,有些自矜自是,難以安於讀經班的讀誦教學,後者則是不識字,不認得注音符號,容易情緒化,不耐久坐等等特質,而使得他們難以納入一般教學。這種心得是來自於前兩年,有幸從事於純幼兒班及純國中生班的教學,假如他們與一般小學生混合上課,倒也還好,可是一旦分開教學,弊端就會漸漸浮上來。不過也由於這個機會,才能讓我好好正視其中的問題。本文先論「幼兒讀經」,下次再談「中學生讀經」。

  其實幼兒不單指幼稚園的小朋友,小學一、二年級學生也可歸入其中,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,就是父母得花很多的心血來伴讀與指導。因此這一類的學生之所以會中途退出,除了上述的理由之外,家長沒有恆心更是幼兒難以讀經的很大因素。那麼該如何解決?以下是我的經驗之談,也許可做為參考。

    幼兒雖然不識字,不認得注音符號,唸起書來往往也跟不上別人,通常其他學生已經唸完兩頁了,他還停留在第三行。縱使有這麼多困難,但是他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:耳根很利。要他們看著課本背書,簡直是要他們的小命,然而假如在他耳邊不停反覆唸誦,他們可是能夠過耳不忘的。幼兒的這種特性,可以提示我們某個簡便而有效的教學方法,那便是「錄音機教學」。帶台錄音機把上課的現況錄下來,而後在其餘的七天內,天天放給孩子聽,一天聽個四遍,三餐各一遍,睌上就寢前再聽一遍,不怕他背不下來。縱然背不下來,他也能夠漸漸熟悉古文的音調節奏,等到他日後開竅的時候,背書的速度自然超越常人之上。

         這種「錄音機教學」不僅不費吹灰之力,而且與一般小學生比起來,幼兒可以記得更深刻,更牢固。當然有人可能馬上聯想到:既然這種方法這麼有效,何不把它普遍應用到其他已識字的小學生身上?然而有幾個小學生肯耐煩去聽那種單調乏味的教學錄音帶?只要他們肯在上課前三天背熟,我們就該偷笑了,怎能要求他們天天背書呢?相反的,幼兒不會拒絕家長的安排,不論是簡單的、困難的、長的、短的篇章,他們一股腦兒照單全收,絕不會跟父母討價還價的。兩年前,我曾帶過東方人文兒童讀經班的週六班,這一班平均年齡大約是小學四、五年級,最大的是國二,最小的讀幼稚園大班。這一班的素質非常優秀,去年全國兒童讀經背誦比賽的前三名皆由這一班的學生所囊括,可想見他們是多麼優異!而一個剛滿五歲的小男生,擠在這一群資質優秀的大哥哥、大姊姊當中,居然也能跟得上,絲毫不落後。我私下忖度這個小男生的媽媽想必花了不少時間、精力,焉知一問之下,她不好意思地全盤招供,原來她只負責把孩子帶來上課而已,其餘時間根本不管的,因為她是職業婦女,沒有時間陪小孩唸書。那何以故這個小男生仍可以跟得上進度?原來她是採用「錄音教學」,而且從其中她又得到一個心得:孩子只願意聽上課現場的錄音,不願聽媽個人的錄音。這個心得倒是可以提供大家參考。

     其他像幼兒的情緒化問題,其實也不困難,只要老師肯以讚美代替責備,那幼兒的進步馬上就像灌飽了的氣球一般往上衝。另外不耐久坐的問題,也可以中間安插休息時間來解決,如此他們就不覺得時間太漫長。 (下期待續一)

  秉持汐止以文化立鎮的精神,社區媽媽們有共識,文化紮根由家庭做起,媽媽參加「父母成長班」「台語詩文吟唱班」,孩子就參加兒童讀經班。有一位袓母讓我印象非常深刻,她今年已七十歲了,本身是位素人畫家,不但陪孫子來讀經,自己也讀。有事不能來時,就請她那七十多歲的老伴代替。端午節要包粽子,為了讀經,先把原料放冰箱,等下課再回家包,可見她老人家對讀經之重視。她並提供畫作,作為獎勵小朋友的獎品。她勉勵小朋友說:「我七十歲了,回家都作功課,你們也要認真作功課。」

        拜讀了讀經通訊所登載的「讀誦經典的要領及應有的態度」一文,真是獲益匪淺。有幸在開班之初即聆聽了陳謝祺醫師之演講,非常感謝陳醫師給了我們一把行為的尺度,可茲遵循。課堂上一起與小朋友端身正坐,有一顆恭敬、至誠懇切的心來讀誦經典文句。並與小朋友共勉要孝親尊師。讀經時要心中唸得清清楚楚,耳中聽得清清楚楚,口中唸得清清楚楚。並效法孔子讀易經至韋編三絕的精神,看文而讀,讀上千百遍也不厭倦。

         日前看了謝冰瑩教授的一篇序文,深覺值得介紹給大家,故事於後。她說:「小時候,我曾跟從私塾裡的老先生讀過四書,當時只是誦讀文句,而不曾解釋文義。那時我實在太小了,也沒法瞭解裡面的含義。隨著年事的增長,我漸漸體會書中的哲理;同時,也開始喜歡儒家的人生哲學,它在做人做事方面,給我很大的啟示。

         四書在我國,相當於聖經在西洋,具有它的傳統性和影響力。四書包括大學、中庸、論語、孟子四本書,它代表了我國固有文化的主要部份,在社會上,形成了完美的倫常道德的秩序,忠孝節義的精神,使人與人的相處,更為和諧幸褔。由於儒家學說的博大精微,因此,四書使成了世世代代人人必讀的書籍,使每個人進而瞭解找國歷史文化的悠久和優美,發覺個人存在的價值,以及對社會、對國家應負的責任。

      讀哲理的書,像嚼橄欖,久而愈覺它的甘美。譬如說:一般人都知道「後生可畏」這句成語,因此年輕人看了,便自我陶醉,以為我是後生,誰敢不敬畏我,其實論語的全文是這樣說的:子曰:「後生可畏,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。四十五十而無聞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!」

      後生的可畏,是他有旺盛的生命力,如日初昇,有錦繡的前程,社會的新陳代謝,需要這批新血輪來接替前人的棒子,這些有作為的後生,自然可敬畏了;相反地,如果一個人白白地活了四、五十歲,依然在德業上沒有建樹,那不就是「罔生」了嗎?還有什麼值得敬畏呢?因此如何把握五十歲以前的一段生命,創立不朽的德業,這裡我只略舉一隅罷了!如何走完人生完美的道路,四書會給你明確的指示。」

      雖然我們這一代(六十年代)沒有這麼好的讀經環境,但是,現在能帶領小朋友讀誦經典,依照古聖先賢的教訓,共同反省,努力。每讀誦一遍,其實真正受用的還是自己,一次又一次的反省、檢點。在台上帶領讀經,雖稱是老師,其實在台下讀經的小朋友才真正是老師。唯有自己認真求教、虛心改過、努力學習,才能真實受用。有耐心、功夫深、好學不倦的精神是我們應效法記取的。

 

  讀經讓歡樂充滿人間,生機洋溢大地。人類心靈的力量帶動了世界的進步與發展。而美化人類心靈的要素,就是古聖先賢所留下的經典,心靈的成長,使萬物生生不息,欣欣向榮,使山林常綠、河海常清,花兒飄香、萬兒啁鳴,心心清淨。

「幼兒讀經」淺談(下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東方人文兒童讀經班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本刊登於國語日報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家庭版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鄧秀梅   

這樣說來,幼兒讀經其實是沒有難處的囉?本來就沒有難處,難處是在於父母的阻撓。四年的教學經驗,讓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會:天下沒有不能讀經的小孩,只有不願讓小孩讀經的家長。各位家長讀到這裡,先別忙著發火,請先看我細細分析。教過這麼多幼兒的經驗中,我發現到一個十分古怪的現象:凡是不在意幼兒背多背少的家長,幼兒持續讀經的機率有八成。這種幼兒通常一開始只是扮演「伴讀」的角色,就是陪著哥哥姊姊來上課的小跟班,不是父母著力栽培的對象。縱然如此,可不能小看他們,在經過一年半載的薰陶之下,他們往往成為正式的學生,而且背得比他們的兄姊來得起勁。

  而凡是十分在意幼兒的背誦成績與成果者,這一類的兒童持續讀經的機率約僅三成。何以故如此?此乃由於家長「欲速」與「見小利」的心態所造成。所謂「欲速」是指家長急欲見到自己的小孩要與其他大孩子的程度並駕齊驅,至少在背書的能力上要一致;所謂「見小利」則指小孩的讀經成績要頂呱呱,拿得上檯面。在這種心態下,家長一手扛起督促小孩背書的責任,偏偏他們又捨棄「錄音教學」的簡易方式,寧可採取「我唸一句,小孩唸一句」的傳統方式,而且要求務必背得盡善盡美,最後的結果就是:小孩在地板打滾哭鬧,家長則氣得臉色鐵青。於是兒童視讀經為畏途,而家長則視教讀經為麻煩事。一旦兩者有了這種心態,則兒童退出讀經班是早晚的事。或者家長本人信心堅定,但小孩的哭鬧郤引起其他家庭成員的不滿,最常見的是,媽媽嚴格督導,爺爺看了心疼,奶奶認真負責,媽媽看了不忍;或者先生怪太太,或者太太怪先生,全家鬧了個雞飛狗跳,人仰馬翻。於是大家召開家庭會議,一致認為是「兒童讀經」製造了家庭糾紛,結局當然是不言可喻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「兒童讀經」何其無辜!居然背上這種黑鍋。

        「幼兒讀經」本非難事,而是家長的心態要調整。雖然理論上幼兒的記憶不亞於小學生,但是事實上幼兒剛開始背書的時候,速度的確很慢。而且幼兒參加讀經班,應當要有一段緩衝期,這個階段主要是陶冶他,讓他漸漸熟悉古文的音調,每週一次上課是個薰習,回家聽錄音帶更是必要的薰習工作。這個時期可能僅需半年,也可能長達三年,請家長務必要有耐心,豈不聞「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?」一個民族菁英、國家棟樑的培養豈是一件速成之事.而且據我看來,這種薰習工夫正是可以深入兒童的潛意識,所謂「真積力久則入」,經典的影響力於此方可真正可以達到「砭肌入骨」的程度。別看小學生背書既快又流利,他很可能背了十成而忘了四成,但幼兒錄音教學則不然,他是終其一生都不會忘記的。

         而且幼兒還佔有一項得天獨厚的本錢,那就是「時間充裕」。一名小學生假若不自一、二年級開始接受讀經教育,那麼他頂多只有三、四年的時間接觸經典;然而一名自幼稚園中班開始讀經的小朋友則大大不同,他可以有八年的時間浸淫在經典的世界中。八年的功力豈是四年可以相提並論的。有一個實例,在上述提到我於兩年前開始教一班純幼兒讀經班,兩年後除一位學生之外,其餘的皆已改頭換面,汏舊換新了。這名兒童自中班開始接觸經典,到現在已快升小二了,他的讀經成效如何呢?有一次他的學校老師要他們全班造一個「己」字的句子,本來每一題都要造兩個句子,但是對於這一題,他的老師想了想,以一個小一的程度恐怕只能造「自己」一辭而已,於是條件放寬,只要造一句即可。沒想到四十幾個學生當中,居然有一個學生可以造出兩句,第二句即是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把老師唬了一大跳。這個學生就是我的那名學生。

    這還只是小事一樁,另有一個實例更可看出他的語文程度。上課中有時會指定某個學生擔任小老師,帶著大家朗誦。有一次教了詩經鄭風的(溱淆)一詩,其中有一段是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女曰:觀乎?.士曰:既且。且往觀乎?淆之外,洵訏且樂。

         大家可能認為有標點符號總不難唸,但是標點符號對小一的學生而言根本不具任何意義。這名學生是這麼斷句:女曰觀乎,士日既且,且往觀乎,淆之外洵訏且樂。另一名學生則唸成如此:女曰觀乎士曰,既且且往觀乎,淆之外洵訏且樂。一個順適,一個不順適,差別就在於對文句有無敏感度。事後我問他,為何唸得跟我不一樣?(我是依標點符號斷句)他搔頭搔腦地想了半天,然後冒出一句:「我感覺這樣唸很好啊!」這就是所謂對文句的敏感度。這種敏感度大抵要到三、四年級才有,而且要勤讀課外讀物力能具備,而他一名小一的學生就能如此,再讓他讀個五年經典,成就豈是我們所能預料的?而且他的氣質跟上面的兩個哥哥就是不一樣,溫文秀雅,儼然就是一位文質彬彬的小君子,由此可知讀經也能潛移默化一個人的氣質。

           「幼兒讀經」的理論、方法與功效即如上述。總而言之,請諸位幼兒的家長們牢記孔子的一句話:「無欲速,無見小利。欲速則不達,見小利則大事不成。」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,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。然而龍鳳之材豈是垂手可得?沒有投注相當的耐心與毅力,是造就不出人間龍鳳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南屯兒童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