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福人生第一堂課 品德教育

文/傅佩榮(臺大哲學系教授)

  人的潛能無限,只是如何開啟的問題。 傅佩榮 教授認為,首重修德,除了培養正確的觀念外,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。周姚萍強調家庭教養影響人的一生。鄭如晴則將她伴著孩子的成長經驗,細說從頭。我們都希望孩子不要輸在人生的起跑點,如何做?就看個人的智慧了。──編者

  品德教育不是今天才有的教育項目。翻開最古老的經典──易經,將會發現到處都在提醒人認真修德。
  
   ◆培養正確的觀念

   我們現在送孩子上學,稱為「啟蒙」,而「蒙」就是易經的第四卦,它的卦象是「山水蒙」,也就是山下流出清泉,這時的水非常乾淨,就像孩子天真純潔;但是未來呢?泉水匯成溪流,溪流聚成大河,最後挾泥沙以俱下,像黃河一般讓人不忍卒睹。

   因此,蒙卦期許我們「蒙以養正,聖功也」,在孩子的童蒙階段就培養他走上人生正途,將來才可成就聖人的功業。我們希望孩子「不要輸在人生的起跑點上」,這個起跑點是各種才藝嗎?試問:有哪一種才藝是可以一生受用的?傑出的運動員過了三十歲,就要準備退休;各行各業成就卓越的人,是否都能過得安適自在呢? 楊振寧 先生三十五歲獲得諾貝爾物理獎,但是他在自傳中說,他從三十歲以後,作人處世全靠孟子。《孟子》書中說些什麼?與作人處世有關的,自然是品德教育了。

   ◆習慣的養成

   品德教育光靠觀念還不夠,必須養成良好的習慣。易經坤卦說,任何大事都是從小事慢慢形成的。它指出兩個字,一是「漸」,漸漸發展形成一種趨勢,如果無法見微知著,將來難免後悔莫及。二是「積」,它說出一句廣為流傳的話: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。」古代重視家族,而現代重視個人,但是同樣不能忽略「積」字。換言之,品德教育除了觀念外,還要付諸行動,配合「漸」與「積」,養成良好的習慣,從陶冶氣質到塑造風格,最後成為一個有為有守的君子。

   ◆如何做到真誠

   那麼,品德教育的關鍵何在?在於真誠。人有理性,可以思考、判斷與選擇,因此人的挑戰在於,他可以選擇真誠,也可以選擇不真誠。選擇不真誠時,所考慮的是眼前的利害;但是,眼前的利害並不保證後續的吉凶禍福,於是不真誠的人常在計較與改變之中,以致忘了自己的真面目,也談不上身心的安頓與人生的幸福。既然如此,我們選擇真誠吧!但是,「真誠」一詞是指天真、沒有心機、單純、容易受騙嗎?或者,真誠也是一項值得用心練習的目標?亦即,品德教育所肯定的真誠,是需要一番努力才可做到的嗎?易經乾卦提供了明確的答案。要想做到真誠,必須兼顧以下兩點:一是「閑邪存其誠」,二是「修辭立其誠」。以下分別說明:

   一、「閑邪存其誠」,意思是:防範邪惡以保持內心的真誠。由此可知,真誠與邪惡誓不兩立。一個人絕不能說:「我很真誠的做壞事。」因此,真誠不只是用心單純而誠懇,還需要與一切已知的邪惡宣戰。因此,品德教育必須配合法律、倫理、公序良俗、生活常識,才可能產生效果。學生對於善惡有所分辨,才談得上自己是否真誠。真誠不只是消極的無所作為,還須積極的與邪惡畫清界線,如此才可保持清明的心態與堅持行善的意志。

   二、「修辭立其誠」,意思是,修飾言詞以確立內心的真誠。由此可知,真誠不是一廂情願,還須以適當的言語表達出來。所謂「誠於中,形於外」,最明確的「形於外」是以說話而不是以表情。若是只看表情,又有誰比得上演員呢?不過,若是只聽說話,不是也有人「空口說白話」,到處騙人的嗎?我們姑且不管別人如何,易經是希望我們努力「修辭立其誠」,也就是心中有幾分體認、有多少感動、有什麼意念,就「如實」表達出來,儘量做到分毫不差。這顯然是需要修練的功夫。

   ◆啟發智慧的寶典──易經

   因此,如果為今日的品德教育設想具體的方法,那麼除了大家熟悉的身教與言教之外,我認為代表古人智慧的易經是值得參考的。我們可歸結為三個重點。首先,要重視啟蒙教育,因為這時孩子有如一張白紙,樂意接受正確觀念的引導。其次,要注意生活習慣,漸漸養成良好的行為模式,並且日益累積善行。西方諺語說:「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。」應該有它的道理。第三,要把握「真誠」這個關鍵,但是還須進一步採取「閑邪」(防範邪惡)與「修辭」(修飾言詞)這兩種原則,以確保內心的真誠。

   總之,品德教育的特色是:家庭與學校所能教的,永遠都只是「預備工作」,因為品德是持續一生的挑戰,必須在現實人生中加以驗證。因此,當一個人離開學校教育的同時,品德教育才開始要接受檢驗。我們特別從易經尋找啟發,因為人類的智慧是歷久彌新的,尤其在品德、人格與人生幸福方面更是如此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南屯兒童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